寶藏巖與基隆山坡聚落(2010.10.23)
寶藏巖位於台北汀州路三段福和橋附近,靠近虎空山(標高80公尺)北面山坡與新店溪間的一處佛教山寺,是現行台北市定古蹟。寶藏巖原為17世紀末清朝時期,福建漳泉州移民到此時所建立,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戰後成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開始有少數民間違建,到了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民宅違建一個搭著一個依山而築,因而延伸發展出社區錯綜複雜的聚落文化。到了1980年代,台北市政府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時,近四公頃已約有兩百多戶人家。
在拆除過程中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又因社運團體奔走抗爭多年後,於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在違建眷村住戶的搬離後方於2007年完成所有遷村計劃。再歷經多年規畫,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於2010年10月正式開村,除了設有多處創作空間及展場,駐村藝術家將與住戶共同生活並開發新型態聚落,為公館埋下藝術種子,也開啟公館的新風貌,寶藏巖甚至被美國《紐約時報》譽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觀。
反觀基隆市除眾所周知的廟口美食,在吃吃喝喝後並無法留住遊客,這個擁有雨港美名外更擁有台灣本島各鄉鎮市所沒有又獨具特色的山海景觀,而依山為居的民宅聚落及除金門馬祖外擁有全台最多的防空洞、防空壕與砲台古蹟,著名的馬祖北竿芹壁村亦為古宅群循著山勢成梯形羅列讓人驚豔於它的美,帶給遊客浪漫的回憶,而基隆這些美好資源並沒有為歷任的市政長官所重視,近年來雖然各砲台古蹟有做簡略整修供作休閒遊憩,但有些已是蔓草盈生如廢墟般並未做良好的管理、宣傳及應用,如果市政府為民營,相信他會利用這些資源使基隆成為一個度假勝地。
在基隆出生的我,記得童年大都在那種除了平面連通外更有立體兩、三層交錯四通八達的防空洞遊玩捉迷藏中度過,這些山洞並未做有效的規劃及運用,西岸14號碼頭附近的山洞牛肉麵就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往光顧,這是利用防空洞作宣傳的一個良好例子,在基隆仁愛區路幅平行的劉銘傳路與愛九路間隔著山,兩邊來往除繞遠路外就有靠長數百公尺的大型防空洞可茲通行,這些防空洞如加設氣份投射燈及適當的裝潢,不啻是頗具情調的山洞咖啡館、茶藝館或餐館,有關基隆的防空洞防空壕,改天我會去做些攝影記錄再與大家分享。
回歸正題,基隆的山坡聚落多與砲台古蹟相聯,諸如白米甕砲台的百米社區、獅球嶺砲台的書院社區及位於虎仔山太平國小的安平社區,這些建築在宛如迷宮的山坡群社聚落,除了不是「歷史建築」外其櫛比鱗次的房屋較寶藏巖更具特色,在基隆火車站後方的中山一路許多巷道是無法行駛汽車,尤以位於基隆地標下方的113及145巷等陡坡,在約2公尺的坡道一半為梯階一半為坡道,只能通行機車,下坡時得抓緊手煞車否則滑倒可能會滑到山下。更有位於中山二路65巷的麗寶大觀上山路徑是宛若停車塔的迴旋車道,其出口已在半山腰了,初次到訪的人會驚奇怎有此等山路,其上方仿好萊塢式的地標平台是觀景的好去處。
最後一張圖為約在1970年住在基隆仁一路時所繪,景物為臥房窗口西向的坡地民宅,它雖非鋼筋水泥建物,但居住生活空間卻是如此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會羨慕嗎?
上 圖:寶藏巖入口的聚落地圖。
上圖:有點眷村文化的寶藏巖。
上圖:寶藏巖民宅。
上圖:被列為「歷史建築」的寶藏巖。
上圖:寶藏巖的藝術塗鴉。
上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上圖:寶藏巖藝術家的工作室。
上圖:寶藏巖民宅有很大的庭院。
上圖:市政府的規劃整理。
上圖:寶藏巖的藝術創作。
上圖:寶藏巖藝術家的工作室。
上圖:曲徑通幽寶藏家園。
上圖:寶藏巖 新店溪畔風車與福和橋。
上圖:基隆到處都是防空洞,這是小的還有更大的山洞。
上圖:聞名的山洞牛肉麵。
上圖:山洞牛肉麵的內部。
上圖:仙洞附近的佛手洞。
上圖:佛手洞入口
上圖:白米甕砲台景觀展望極佳,看不到的背後是協和火力發電廠。
上圖:白米甕社區與港西高架。
上圖:仙洞社區的山坡聚落與貨櫃碼頭。
上圖:麗寶大觀的上山的入口。
上圖:宛若停車塔的迴旋車道。
上圖:出了麗寶大觀已在半山腰了。
上圖:麗寶大觀周圍的山坡聚落。
上圖:由基隆地標下望基隆港展望極佳。
上圖:中山一路145巷的入口陡坡。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每戶各有自己的樓梯或坡道。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可直上基隆地標。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沒經驗的騎車會怕。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的民宅用植物裝飾家門。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 坡頂下望。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 民宅整修。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 緊抓煞車往下滑。
上圖:上圖:中山一路113巷 往下行。
上圖:上圖:中山一路113巷 太陡了需欄杆支援。
上圖:中山一路113巷雜貨店。
上圖:大約1970年住在基隆仁一路時所畫的民宅。